曾經是一對戀人的他們,分開了,成了各自生活的兩個人。
他在分開了一些時日的某天對她說:「我還是愛妳,睡前習慣把妳想一遍,只是沒有將這份愛說出口讓妳知道」,試圖加溫往日舊情。 他有點見笑轉生氣並理直氣壯反問她,「難道沒有說出口的愛就不算是愛?」
她漠然,不語。
「沒有說出口的愛是不是愛?」
她當時並沒有回答他,心裡的答案是什麼,她明白。
計量一段已逝感情的濃淡深淺或是爭辯誰是誰非,只是徒勞無謂。
這男人口中說的愛並不算是愛,甚至連沾邊的資格都沒有。
如果愛一個人只需要在腦海裡打轉著所有想念,不必付出行動,那麼他愛上的不過是他自己的想像。
在腦海裡沙盤推演愛的程度有多深,想像在心裡愛得極致璀璨,這樣的光芒也只能照耀他自己的心田。而愛情如果只有一個人就可以完成,從頭到尾不需她的參與,那樣並不是愛情。
愛或是不愛,不在於有沒有說出口。當拆解愛這個字,由「受」和「心」聯袂而來,如果沒有付出行動,讓「心」去「感受」,她怎能知道這就是所謂的愛。
真正的愛不一定要說出口,但是一定能「感受」得到。
情感這東西總是「近親情怯」,有了固定的相處模式和與日俱增的親暱,越是熟悉越是不好說出口,突然要對彼此說些什麼溫馨感人的肺腑話語,是挺讓人彆扭支吾、雞皮疙瘩掉一地的。
年輕一輩的我們和爸媽隔了一代,沒辦法像同儕一樣無話不說,把每道對於愛情、人生的各種難題與疑難雜症大方攤出來和爸媽溝通討論。
長大了一點、話卻少了很多,和爸媽之間,電話也不常通得勤,也不一定還住家裡、工作地點與父母同一個城市,不再像小時候跟前跟後要爸媽背背、抱抱,還嘴甜撒嬌著。 一回到家,飯菜是熱的、被窩是暖的,陪伴是如實感受在心頭的。就算有時候只是寒暄一些芝麻小事,最近在學校功課如何如何、工作累不累適不適應……但他們的關心從沒有少過。
很多時候對爸媽不知道如何開口,怕講多了、他們多想了,會引來無謂的擔憂或是責備,相對的爸媽也不像以前總是叮嚀東叮嚀西的,於是常常選擇不將話說出口,但父母對孩子的愛並沒有改變。
爸媽都在乎孩子是不是真的長大了,真能自己獨立了,那些愛和小時候一樣,換個不一定是言說的形式,不說出他們有多愛、有多在乎,但是那些藏在生活裡的細節都能讓孩子清楚感受到他們的愛。
接續分享一篇我今天看到的小故事
文章來源引用: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
有什麼比真正伸出手,一起工作,一起生活,一起年輕,一起老去,更真!
有一位老人,收藏了許多價值連城的古董。老伴早死,留下三個孩子,長大都出了國。
孩子不在身邊,所幸還有個學生,跟出跟進的伺候。
許多人都說:「看這年輕人,放著自己的正事不幹,成天陪著老頭子,好像很孝順的樣子。誰不知道,他是為了老頭子的錢。」
老人的孩子們,也常從國外打電話,叮囑老父要小心被騙。
「我當然知道!」老人總是這麼說:「我又不是傻子!」
老人死了。律師宣讀遺囑時,三個兒子都趕回來,那學生也到了。
遺囑宣讀之後,三個孩子都變了臉。
因為老人居然糊塗到把多半的收藏都給那個學生。
「我知道他可能貪圖我的收藏。」老人的遺囑寫著:「但是在我蒼涼的晚年,真正陪我的是他。
就算我的兒子愛我,說在嘴裡、掛在心上、卻不伸出手來,那真愛也成了假愛。
相反地,就算我這位學生對我的情都是假的,假的幫我十幾年,連句怨言都沒有,也就應該算是真的!」
所以,如果你真要付出愛。請伸手去做,別空口去說。
因為……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!
人們可能會忘記你所說的,忘記你所做的,但他們不會忘記你所給他們的感覺。
沒有說出口的愛是不是愛?請先付出真心、行動後,讓她感受到再來發問吧。